作者 | 南风窗高级记者黄茗婷
发自广州、深圳
一对母女,在室外徘徊、拉扯了许久,纠结着要不要去参加一场试穿会。
(资料图)
女儿希望妈妈进去,也许能试穿到一件合适的文胸。但妈妈的神情,是紧张不安。最后在女儿的陪同下,这位妈妈才愿意走进更衣室。
这是深圳一个展厅的洗手间临时改成的更衣室。妈妈脱下了上身的衣物,微微佝偻着背,用手捂住自己被切除掉乳房的胸部,对围绕在身边的工作人员说:“我这个伤口,让你们这些年轻女孩子看了,得多吓人。”
这位妈妈,是一位乳腺癌术后患者,接受了单侧乳房切除术。
乳腺癌,是我国女性新发病例最多的癌症。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在2022年2月发布的数据,仅2020年,我国新发乳腺癌病例为42万。其中,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82.3%。而乳房切除术是乳腺癌外科根治手术之一,根据患者不同程度的病情,会选择切除单侧或双侧乳房、胸大肌、腋下淋巴等组织。
乳腺癌手术会根据不同程度的病情对乳房等组织进行切除/《爱在人间》剧照
切除术后,患者的行动能力、平衡感甚至是体态和心理状态,都会受到显著的影响。术后的生活,不仅需要接受如放疗、化疗、药物等治疗,还要面对身体和生活原本面目的骤变,甚至连一件合适的内衣也找不到。由于创伤口的存在,市面上的普通内衣,无法为她们提供保护、缓冲、美观等功能。
这对母女此行的目的,是找到一件适合妈妈术后穿着的内衣。
回到那个更衣室,一位留着“小男孩”短发、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女士走进了更衣室,脖子上还挂着一条软皮尺。她是这场活动的发起人、内衣设计师于晓丹,是国内第一位专注于乳腺癌术后内衣的设计师。
于晓丹指导着工作室的女孩儿们,根据这位妈妈术后的情况,用不同的裁片,拼接出一件文胸,健侧和患侧各不一样,各应所需,尽可能地让穿着者感到最大程度的舒服、自在。
于晓丹在试穿会上展示内衣
一件内衣,把于晓丹的命运,和一群隐秘但数量庞大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联系到了一起。一件内衣,将如何最大程度地让一个失去乳房的女性感到安全、舒适、自在,甚至是回归正常生活?
2020年开始,于晓丹一直在寻求这个答案。
如今,3年过去了,一本再版的书籍《内衣课》,一个由36个口袋组成的“流动试衣间”、一万件术后内衣,是于晓丹给出的答案。
文胸里,塞进一颗玩具小猪
回到那个临时更衣室,因为于晓丹的到来,现场局促的气氛有所缓解。
穿上合适的内衣,患者原本紧绷的身体,放松了下来,连情绪也变得松弛,更加健谈。
患者告诉于晓丹,为了填补术后穿上文胸后的空位,她在今天穿着的那件普通的内衣里,在那个患侧的罩杯中,塞进了女儿的一个玩具。
于晓丹展示内衣中的填充物
那是一只粉色的充气小猪,约半只手掌大小,占据了半个罩杯的空间,质地是橡胶的,有弹性,但也不完全贴合皮肤。小猪黑色的“眼睛”,已经掉色了,或是因为摩擦,或是因为汗水晕染。
小猪“现身”后,在场的人都笑了。现场的氛围一下子缓解了,但旋即,又让人感到一丝心酸。
粉色小猪很可爱,但并不稀奇,那只是于晓丹见过的患者自制胸罩填充物的一种而已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患者,会往杯垫里塞海绵、木块、碎布、豆子等。
由于根治切除术需要根据病情不同程度地切除乳房、胸大肌、腋下淋巴等器官或组织,患者在术后,穿上普通内衣时会出现空杯、跑杯等情况。由此,适当的填充,是必要的,它还能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双侧的平衡,保护术后脆弱的皮肤。
但合适的填充物,并不好找。
试穿会上展示的内衣
一款义乳,可能上千到上万元不等,对于为癌症治疗已付出不少的患者来说,术后内衣价格不菲。在经济的考量下,大多数患者为了解决内衣的问题,只能自寻办法。
在4月8日广州的试穿会上,一位身穿条纹衫、稍微年长的女性告诉于晓丹,为了找到能填充罩杯的合适物料,她曾经跑到梅州,去请教一位用草纸当填充物的患友。这种草纸自带清香,而且不容易受潮,很适合。
但这些自制填充物,或者是不合适的硅胶义乳,时常让她们闹出笑话。
一位患者将木头当作填充物,放进了泳衣患侧的罩杯中。
于晓丹还记得,她身边一位术后朋友,在患侧安放了一个硅胶义乳,但在机场俯身捡起地上的物件时,硅胶义乳却从胸前滚了出来。
那不穿内衣,是可以的吗?对于术后患者来说,不穿内衣,有时候可能是麻烦,甚至是危险。
对于术后患者来说,不穿内衣可能会导致危险发生/《爱在人间》剧照
于晓丹听说过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。一位患者经历切除术后,胸腔的皮肤和肌肉层极薄,在一次没穿内衣坐公交车的过程中,因为意外,肋骨被尖锐物戳断。
这样的故事,就像那只小猪玩具,被覆盖在衣物之下,大多数时候不被人看见、了解,在某个瞬间,让人戳痛身心。
但好在,于晓丹看到了她们。
回到服装本身
在关注术后内衣之前,于晓丹一直深耕于时尚领域的内衣设计。
自1996年到纽约进修服装设计开始,于晓丹度过了一段忙碌疲惫的日子,在接受《南方人物周刊》采访时,于晓丹说:“经常在去机场的路上就睡着了,累到那种程度。”
在忙碌中,于晓丹成立了自己的内衣品牌。
再后来,她学会“慢了下来”,重拾纸笔,去写作,去记录,《内秀》《内衣课》这两本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书,就是在那段时间写就的。在《内衣课》中,她将文胸视作“女性生命过程最冷静的见证者、最温情的守护者,也是不乏残酷的提醒者”。
但那时,于晓丹其实已经产生了转型的想法。
试穿会上的于晓丹
当时,她从很多女性的私信中了解到,不同身材的女性,各自有着关于乳房和内衣的烦恼。
“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,想要让时装回归到服装本身。尤其是内衣,从一开始就是很功能性的,它要保护你的身体,要解决你跟外衣的关系。”在播客节目“随机波动”上,于晓丹曾如此说过。
契机来了,2019年时,一位在华的美国医生联系上于晓丹,希望她能为做了乳腺癌切除术的女性设计一款术后文胸。
从医生提供的照片里,于晓丹第一次看到术后女性的身体,给她带来的是震撼。
有的患者身体上,留下了像蜈蚣一样的疤痕;有的患者乳房和胸大肌被切除,患处不再是隆起,而是平整的,薄透的,甚至看得出肋骨;有些做了淋巴清扫的患者,腋下出现大小和深浅不一的凹陷。
而来自不同年代的患者,由于手术水平和手法的不同,留在她们身上的手术痕迹,也形态各异。刚做完手术的女性,需要绷带缠绕身体来获得保护,而术后不同恢复阶段中对内衣的需求也不一样。
术后不同阶段对内衣的需求也不同/《爱在人间》剧照
在于晓丹之前,国内还没有一款专门针对术后女性的内衣。
她把项目接了下来,即使当时,对于晓丹来说,乳腺癌患者还是一种资料中的存在。
直到2020年年中,于晓丹还记得,她刚落地广州,好友打来一则电话,于晓丹被告知,自己的好朋友刚确诊了乳腺癌。
在那一刻,术后内衣这个项目,与于晓丹的生命轨迹,有了更直接、更感性、也更紧密的连接:为好友设计一款令人舒适的内衣,减轻她患病后的不适感。
一项仍在萌芽中的事业,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,一个亲近而直接的试穿对象。
约半年后,在根据好友的情况而历经多次设计、调整和打版之后,术后内衣的雏形诞生了。
那天是2021年的大年初一,好友穿上了那件白色的术后文胸,对于晓丹说:“特别好”“简直太舒服了”,是一种得到保护的安全感。
那一刻,于晓丹流下了眼泪。
每次讲到这个时刻,于晓丹都会很感慨:“如果没有她这句话,或者她穿得如果不好的话,我们可能真的也就结束了。”
毕竟,制作一件合适的术后内衣,是一项艰难的工程。
试穿会现场
各个年代与地区的手术水平、发病类型、病灶位置和数量、术后恢复程度、激素分泌变化而导致的身材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,直接决定了每一位术后女性的身体,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。一些小细节,比如车缝,可能会刺激敏感的创伤口而产生疼痛,比如背扣,术后女性的双手手臂活动受限,很难扣紧等等,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细微要求。
为了尽可能地了解更多女性的穿着需求,在开始批量生产前,于晓丹开始在国内各个城市开“线下试穿会”。
面对面帮患者穿衣服,诉说与倾听,体验与观察,让设计师与患者在一个私密的空间中,走得更近。
在第一场试穿会上,一个患者就在试穿完后,跑来给了于晓丹一个大大的拥抱。当场,于晓丹的眼泪就哗地流了下来,这是她设计术后内衣后的第二次流泪。
后来,于晓丹经常收到患者的感谢。在今年4月广州的试衣会上,一名术后8年的女性说:“于老师,我从没想到会有人关注我们这个群体。第一次穿你设计的内衣,我舒服到想哭。”
那个勇敢打开身体正面的拥抱,一声声的鼓励,成为于晓丹团队继续走下去的动力。
一口气买下6件内衣
跟患友们之间的共情,成为了于晓丹继续术后内衣事业的动力之一。事情开始走向正轨后,周边开始出现一些好奇心:你们做的是公益,还是商业?
于晓丹当时想不清楚,直到一名做癌症科普的朋友给出了建议:对比公益,建立在市场逻辑基础之上的商业,能让设计师看到更直接的反馈,因为对比作为被资助者,消费者在商业的体系中,更理直气壮。
在多种考虑下,于晓丹专注于术后内衣的品牌“姜好”诞生了。事实证明,商业化运作后得到的反馈,确实更直接,甚至刺耳。
于晓丹
面对术后患者不同的需求,于晓丹想到了一个办法。
当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,有人左侧切除,有人右侧切除,有人双侧切除,有人要遮住疤痕,有人要清爽透气……需求很多很多,于晓丹干脆把一件内衣,拆成了许多“模块”——拆开来按需求排列组合,患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身体需求,就像给自己“抓药”一样,或者“拼拼图”一样,来拼成适合自己的内衣。
有了“模块化”设计的理念,术后内衣就变得更灵活一些,更匹配术后女性的身体一些。
于晓丹设计的内衣,还有许多精细的细节,会从患者处得到正向的反馈。
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来,设计零件越多,意味着生产模具以及工艺的繁琐,也就是成本高。由此,一件术后内衣会比一件普通内衣更贵,但也由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,比传统的术后义乳要便宜一些。
同样是在广州的试穿会上,一位替代母亲来参加试穿会的“00后”女孩说,买一件术后内衣,是母亲两次复查的费用了。
面对这种声音,于晓丹很理解,也很坦荡:“我们真的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,把价格压到这个地方了。如果你的讨价还价再多,可能也是压垮我们的一根稻草了。”
于晓丹在试穿会上和现场的朋友们交流
也有理解于晓丹的人。2022年10月,在上海的试穿会上,一位病友一口气买下了6件术后内衣,因为她怕于晓丹“坚持不住”“肯定很快就倒闭”。
于晓丹也“希望自己能活下来,我们只有自己活下来了,才能做更多”。
上架不到3年来,术后内衣售出超过了一万件。这是一个小小的标志,术后内衣还可以走得更远。
于晓丹也愈发沉迷于内衣的设计了。试穿会很忙,她也要抽空去布料市场找材料。试穿会上一位女孩的T恤颜色很温柔,于晓丹一眼看中,“你的衣服哪里买的?”得知买不到了,于晓丹问女孩:“你可以把你的短袖卖给我吗?”“它太美了,衬得人很有气色。”
内衣可以是一门课
“我也会有很疲惫的时候。”
于晓丹自称是一个很内向的人,不开试穿会的时候,她喜欢宅在房间里看书、看电影。即使今年在各城市巡回开试穿会,她也会随身带厚厚的书,路上读,酒店读,吃饭的时候读。向内探求,似乎是作为“i”型人格的于晓丹日常的一种自我疗愈。
这种内向与自愈,似乎能从于晓丹的前半生中找到踪迹。年轻时,于晓丹是一名文学编辑、译者。
“洛丽塔,我生命之光,我欲念之火。我的罪恶,我的灵魂。洛丽塔。舌尖向上,分三步,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。洛,丽,塔。”
根据《洛丽塔》改编的电影《一枝梨花压海棠》剧照
这一版充满张力与细腻柔美的翻译,是《洛丽塔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。这正是出自于晓丹之手。文学创作之于她,是一项面向自我的工作,“我自己完成了,其实就治愈我自己”。
而服装设计,则是治愈他者、连接他者的选择。
跟文学一样,服装设计也是她成长的一部分。采访中,我们自然地聊到了从文学到服装设计的转型。这在外界看来,似乎是一次跨越度极大的选择。毕竟,当年于晓丹在纽约顺利地成为一名内衣设计师的事,也让朋友如诗人西川等人感到意外。
但在于晓丹自己看来,一切选择皆有迹可循。在笃信星座的她看来,作为天蝎座的自己,永远不会做勉强自己的事。
“自己喜欢”,是贯穿她成长各个阶段的线索。
小时候,于晓丹就喜欢织毛衣、做衣服,她和其他小伙伴,跟着院子里那名得了小儿麻痹症的女孩,坐在大树下钩钩织织。
在针线和布料之中,童年的于晓丹,有了和内衣的第一次相遇。那是一条卫生带,在卫生巾还没有普及的年代,开始使用那条用棉布做成的布带,是女性身体走向成熟的标志。
试穿会现场
在于晓丹的《内衣课》一书中,导言部分记录了一段她和母亲关于卫生带的往事:
与我同龄的女性,应该很少有人从母亲或学校那里接受过女性生理方面的教育,大多靠自己领悟。说起来,我的第一条卫生带便是自己偷偷缝制的。那时候大抵已经知道青春期早晚会需要这样东西,又不好意思跟母亲提,便自己动手以备不时之需。我记得做好后,把它藏在了衣柜最里面的角落,却还是被母亲发现了,她一双狐疑又审慎的眼睛盯着我看了许久。这大概算是我跟女性内衣最早的缘分,也是我最早的手工内衣作品。
在于晓丹成长的过程中,不仅是卫生带,包括文胸,也是缺席的。直到她1996年去到美国,她“才真正见到了第一件文胸,才知道自己大概应该要买什么样的文胸”。
从小到大,她的母亲从未向她灌输过生理教育,关于内衣、关于生理教育,一种缺失感,一直萦绕在她的心间。
于晓丹
童年时期缺少的东西,人总会在长大后补偿给自己。
小时候没有穿过内衣,于晓丹就对内衣产生了兴趣,甚至成为一名内衣设计师;没有生理教育课,甚至身边人也对内衣缺乏系统性的了解,“我们内衣的教育是非常少的”,那她就成为这堂课的老师。
她开始写专栏,讲内衣到底是什么,内衣是如何起源和迭代的,为什么要穿内衣,该穿什么样的内衣,为什么内衣要这么设计……
在于晓丹成为内衣设计师、撰写内衣课专栏时,她越来越体会到,内衣与女性命运的紧密联结。
一件小小的内衣,包含着太多关于女性身份的隐喻:古典胸衣的系绳,对应着男女关系的地位;女性真正走出家门开始工作,催生了现代内衣的出现;魔术文胸的出现,则成为了彰显女性自信与魅力的工具。这些隐喻,被她记载在《内衣课》一书中,于2015年出版。
而在7年后,于晓丹决定再版《内衣课》,并在书中新增一些关于乳腺癌女性患者术后内衣的内容。
2022年再版的《内衣课》
书中,她写道:女性患者在术后急需的,表面上是一件内衣,实际上是来自社会的关爱,以及更重要的——被平等对待。术后内衣以这一特殊人群的身心需求为设计出发点,给予战胜死亡的勇士们切实的安慰和鼓励。这是内衣历史上充满人性色彩的进步,是内衣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“离心最近”的责任。
一件小小但结构复杂的内衣,成为了于晓丹人生一个大大的注脚。
小时候,一条手工卫生带,让她包裹住自己的女性身份,而长大成熟后,成为内衣设计师,让她梳理了内衣和女性命运的关联。如今,她用一件术后内衣,从更宏大的女性命运,走向一群隐秘的乳腺癌术后女性群体。
更多资讯:
文章配图除剧照外,其余配图均由楚夏提供
编辑 | 何焰
新媒体编辑|宝珠
排版 | 菲菲
年轻态演讲节目
《后日谈》
点击图片 即刻报名
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
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
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
投稿、投简历:newmedia@nfcmag.com
广告、商务合作:
NFCmagJiang
记得星标!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
Copyright @ 2015-2022 南极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